李秀芳坐在医院的走廊里,看着急救室的红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刚才丈夫王建国突发心梗被送进抢救室的时候,她脑海里想起的却是昨天晚上两人又一次的争吵。
"你怎么又把衣服乱放!"他刚开口,她就感到一阵烦躁涌上心头,连话都没听完就开始反驳。
现在想起来,她甚至不记得自己当时为什么会那么生气。
60岁的她突然意识到,也许问题不在于他们说了什么,而在于她听到他声音的那一刻,就已经准备好了愤怒。
01
李秀芳和王建国结婚35年了,最近几年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每天下午五点半,当她听到楼下传来王建国停车的声音时,心里就开始莫名其妙地烦躁起来。
"我回来了。"王建国推开门,声音里带着一天工作后的疲惫。
李秀芳正在厨房做饭,听到这个声音就感到一阵无名火冒上来。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很平常的问候,却让她觉得心烦意乱。
"嗯。"她冷冷地应了一声,连头都没回。
王建国走进厨房,看了看锅里的菜:"今天做什么呀?"
"你看不见吗?"李秀芳的语气很冲,手里的锅铲在锅里重重地敲了几下。
王建国愣了一下,不明白妻子为什么又生气了:"我就是随便问问..."
"问什么问?天天就知道问!"李秀芳把火关掉,转身瞪着丈夫,"你不会自己看吗?"
王建国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走出了厨房。
这样的场景在他们家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李秀芳自己也很困惑,为什么一听到丈夫说话就会莫名烦躁,就算他说的是很正常的话,她也会感到一股无名火。
02
李秀芳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更年期后脾气变坏了。她试过控制自己的情绪,试过在心里默念"不要生气",但效果都不明显。只要王建国一开口,她就会条件反射般地产生抵触情绪。
"妈,你和爸怎么了?"女儿小雨周末回家,看到父母又在冷战,忍不住问道。
"没怎么,就是你爸总是烦人。"李秀芳一边收拾桌子一边抱怨,"说话也不过过脑子,净说些废话。"
"爸说什么了?"
李秀芳想了想,发现自己竟然想不起来王建国具体说了什么让她生气的话:"反正就是烦人,一听到他说话我就心烦。"
小雨皱着眉头看着妈妈:"妈,这样不对啊。爸爸人挺好的,说话也很温和,你怎么能一听到他说话就生气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李秀芳叹了口气,"可能是我们在一起太久了,互相看不顺眼了吧。"
王建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虽然没有参与母女俩的对话,但李秀芳知道他都听在耳朵里。她看了看丈夫的背影,心里有些愧疚,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03
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王建国刚准备开口说话,李秀芳就会说:"你又要说什么?"语气里满是不耐烦。
"我想问问明天咱们..."
"明天的事明天再说!"李秀芳打断了他的话。
王建国无奈地摇摇头,从此很少主动和她说话了。两个人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交流越来越少,家里的气氛变得压抑起来。
李秀芳的闺蜜张阿姨来串门,看到这种情况很担心:"秀芳,你们这样下去不行啊。老王人多好啊,你怎么能这样对他?"
"我也不想这样,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李秀芳苦着脸说,"一听到他说话我就烦,就像有人在我耳边嗡嗡叫一样。"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张阿姨问道。
李秀芳摇摇头:"想不明白。可能是我们在一起时间太长了,没有新鲜感了吧。"
"我觉得不是这么简单。"张阿姨思考了一下,"我听说有种情况叫做条件反射,就是当某种刺激反复出现时,人会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
李秀芳不太理解:"什么意思?"
"比如说,如果每次听到某个声音都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久而久之,光是听到这个声音就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即使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04
张阿姨的话让李秀芳开始反思。她试着回想最近几年和王建国的相处模式,发现确实有规律可循。
王建国是个很啰嗦的人,退休后更是如此。他会反复讲同一件事,会对她的生活习惯指手画脚,会在她看电视的时候不停地发表评论。
"这个演员演得不好,台词都说不清楚。"
"你这个菜放盐放多了。"
"隔壁老李说他儿子又升职了,人家多有出息。"
刚开始的时候,李秀芳还会耐心地回应或者解释,但时间长了,她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回应,王建国总是有话说,而且经常是一些让她不高兴的话。
渐渐地,她开始对王建国说话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抵触情绪。不管他说什么,她都会本能地感到烦躁,觉得他又要唠叨了,又要批评她了,又要说一些没用的废话了。
"原来是这样。"李秀芳恍然大悟,"我不是讨厌他这个人,我是对他说话这个行为产生了条件反射。"
她想起心理学课上老师讲过的巴甫洛夫实验:每次给狗食物的时候都摇铃铛,时间长了,光是听到铃铛声狗就会流口水,即使没有食物。
她和王建国的情况好像也是这样:因为他说话经常让她不高兴,时间长了,光是听到他的声音她就会条件反射地感到烦躁,即使他说的话并没有什么问题。
05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李秀芳开始观察自己的反应。她发现确实是这样:当王建国开口说话的瞬间,她的身体就会紧张起来,肌肉会不自觉地绷紧,情绪也会立刻变得防御性很强。
"你今天买菜了吗?"王建国问了一个很普通的问题。
李秀芳感到熟悉的烦躁涌上心头,但这次她没有立刻发火,而是停下来分析自己的感受。她发现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他又要挑刺了,又要说我买的菜不好了。"但实际上,王建国只是简单地问了一句,并没有批评的意思。
"买了,在冰箱里。"她努力平和地回答。
王建国点点头,没有继续说什么,而李秀芳原本期待的批评或者建议也没有出现。
她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王建国说了什么让她生气,而是她预期他会说什么让她生气,然后提前进入了防御状态。
李秀芳决定试着改变这种模式。每当王建国开口说话时,她就提醒自己:"慢一点,先听听他到底要说什么,不要提前判断。"
这个过程很困难,因为条件反射是很难控制的。有好几次她都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但她努力坚持着。
"秀芳,咱们晚上出去散散步吧?"王建国提议道。
李秀芳的第一反应还是烦躁,但她深吸了一口气,仔细听了听丈夫的话。这是一个很温和的提议,没有任何批评或者指责的意思。
"好啊。"她点点头,"去哪里?"
王建国有些意外,因为最近妻子很少这么平和地和他说话:"去公园吧,听说那里新种了很多花。"
"嗯,我去换件衣服。"
那天晚上的散步很愉快,两个人很久没有这样心平气和地聊天了。李秀芳发现,当她不带着预设立场听王建国说话时,他其实是个很有趣的人,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想法和感受。
06
改变的过程并不顺利。有时候李秀芳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特别是当王建国真的说了一些让她不高兴的话时。但她开始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让她不高兴的话,哪些只是她的条件反射。
"你这个菜炒得有点咸了。"王建国尝了一口菜后说道。
以前李秀芳听到这话一定会炸毛:"你嫌咸你自己做啊!"但现在她停下来想了想,发现丈夫说的是实话,菜确实有点咸了。
"是吗?我尝尝。"她尝了一口,"确实有点咸,下次注意。"
王建国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妻子会这么平和地回应。"没关系,我觉得还可以。"他赶紧补充道。
李秀芳笑了:"你刚才明明说咸了,现在又说还可以?"
"我怕你生气..."王建国小心翼翼地说。
"我不生气,你说得对就是对,说得不对我会告诉你为什么不对。"李秀芳看着丈夫,"我们不需要互相迁就,但也不需要互相伤害。"
这次对话让两个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开始重新学习如何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引起对方的防御反应。
就在李秀芳以为他们的关系终于有所改善的时候,一个晚上发生的事情彻底打破了这种平静!
王建国在看电视新闻,突然对着屏幕抱怨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啊,一点都不懂得节俭,买个东西都要贷款,我们那个时候哪有这种想法..."
这种唠叨又开始了!李秀芳感到熟悉的烦躁瞬间涌上心头,所有的努力在这一刻都化为泡影。
她猛地站起来,准备发火,但就在这时,王建国突然捂住胸口,脸色变得惨白。
"建国?建国你怎么了?"李秀芳的怒火瞬间消失,她冲过去扶住丈夫。
王建国大口喘着气,额头上冒出冷汗:"胸口...疼..."
李秀芳手忙脚乱地拨打120,看着丈夫痛苦的表情,她的心如刀绞。
就在刚才,她还因为他的唠叨而准备发火,而现在,她只希望他能平安无事...
07
在医院的走廊里等待的几个小时,是李秀芳这辈子最难熬的时光。她一遍遍地回想着刚才发生的事情,如果她真的对王建国发了火,如果那成了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
"家属,病人已经脱离危险了。"医生从急救室出来,李秀芳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
"谢谢医生,谢谢!"她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不过病人需要好好休养,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医生叮嘱道,"心梗的复发率很高,家属一定要注意。"
李秀芳点头如捣蒜:"我知道了,我一定会照顾好他的。"
当王建国被推出急救室的时候,李秀芳握住他的手,发现自己第一次这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男人对她来说有多重要。
王建国住院期间,李秀芳每天都去医院陪护。病房里很安静,两个人有了很多时间好好谈话。
"秀芳,对不起。"王建国虚弱地说道,"我知道我说话很啰嗦,总是让你不高兴。"
"别说了,是我不好。"李秀芳眼圈红了,"我不应该总是对你发脾气。"
"其实我也知道自己话多,但我不知道该怎么改。"王建国苦笑道,"退休后在家里待着,不说话就觉得憋得慌。"
李秀芳这才意识到,丈夫的啰嗦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退休后的男人失去了工作中的社交,在家里妻子成了他唯一的交流对象。
"以后你想说话就说,我好好听。"她握住丈夫的手,"我学会了一个道理:条件反射是可以改变的,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努力。"
"什么条件反射?"王建国不太明白。
李秀芳把自己这段时间的思考和发现告诉了丈夫。她解释说,她对他说话的排斥反应,其实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条件反射,就像听到闹钟声就想起上班一样。
"原来是这样。"王建国恍然大悟,"那我们能改变吗?"
"当然能。"李秀芳坚定地说,"我们重新开始,重新学会如何相处。"
08
出院后,李秀芳和王建国开始了一个"重新认识计划"。他们约定,每天晚饭后坐下来聊天二十分钟,王建国可以说任何他想说的事情,李秀芳专心听,不打断,不判断,不提前预设立场。
第一天,王建国有些紧张:"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说什么都行,说你今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李秀芳鼓励他。
王建国开始讲他今天在小区里遇到的事情,讲老邻居的近况,讲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李秀芬认真地听着,偶尔点头回应。
她发现,当她不带着防御心理听丈夫说话时,他其实有很多有趣的见解。他观察细致,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思考,只是以前她从来没有耐心听完。
"你今天说的那个关于邻居老李的事情挺有意思的。"李秀芳说道,"我之前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
王建国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真的吗?我还以为你觉得我说的都是废话呢。"
"不是废话,是我之前没有好好听。"李秀芳有些愧疚,"我们继续明天的聊天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秀芳发现自己对王建国说话的条件反射真的在改变。她不再一听到他的声音就紧张,不再提前预设他会说什么让她不高兴的话。
"秀芳,我觉得咱们应该..."王建国开口说话。
以前李秀芳这时候已经开始烦躁了,但现在她只是平静地等着他说完。
"应该什么?"她温和地问道。
"应该去旅游一次,趁着身体还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王建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秀芳眼中闪过惊喜:"好啊!你想去哪里?"
"我想去西藏,听说那里的风景特别美。"王建国有些兴奋,"当然,如果你不想去那么远的话,去别的地方也行。"
"我们去西藏!"李秀芳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也一直想去那里看看。"
这是他们多年来第一次对一件事情有如此一致的热情。王建国惊喜地看着妻子,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会为他的想法而兴奋的女孩。
09
他们开始一起计划西藏之旅,一起查攻略,一起准备行李。在这个过程中,李秀芳发现自己和王建国有很多共同话题,也有很多互补的想法。
"我觉得我们应该先适应一下高原气候。"王建国谨慎地建议。
"对,我们可以先去一趟云南,那里海拔也比较高。"李秀芳补充道。
"还是你想得周到。"王建国欣赏地看着妻子。
李秀芳心中暖暖的。她想起刚结婚的时候,王建国也经常这样看着她,眼中满是爱意和赞赏。只是后来这种目光越来越少,她还以为是因为审美疲劳,现在才明白,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用心交流的能力。
"建国,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一起计划事情的,对吗?"她突然问道。
王建国想了想,笑了:"是啊,那时候我们计划买房子,计划要孩子,计划换工作,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那后来呢?我们为什么不再一起计划事情了?"
"可能是因为生活变得太按部就班了吧。"王建国思考着说道,"工作、家务、孩子的教育,每天都有固定的事情要做,慢慢就忘记了一起畅想未来的感觉。"
李秀芳点点头:"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学会一起做梦,一起计划,一起期待。"
西藏之旅成为了他们重新连接的契机。在布达拉宫前,在纳木错湖边,在山路上,他们重新找回了当年恋爱时的感觉。
"秀芳,谢谢你。"在拉萨的一个黄昏,王建国握住妻子的手。
"谢我什么?"
"谢谢你愿意改变,愿意重新开始。"王建国的眼中有些湿润,"我以为我们再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和谐相处了。"
"我也要谢谢你。"李秀芳看着夕阳下的雪山,"如果不是那次心梗让我害怕失去你,我可能永远都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那你现在还会因为我说话而烦躁吗?"王建国有些担心地问。
李秀芳想了想:"偶尔还会,但现在我知道那只是条件反射,不是真的讨厌你。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那种烦躁感很快就会消失。"
"条件反射真的可以改变吗?"
"当然可以。"李秀芳肯定地说,"就像我们现在一样,重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现在我听到你说话,第一反应不再是防御,而是期待你会说什么有趣的事情。"
10
回到家后,他们保持了在西藏时建立的沟通模式。王建国依然会说很多话,但现在他学会了观察妻子的反应,如果看到她有些不耐烦,他会主动停下来问:"我是不是又说多了?"
李秀芳也学会了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刚才说的那个事情我不太感兴趣,我们聊点别的好吗?"
这种坦诚的交流方式让他们都感到轻松。王建国不用再担心妻子会突然发火,李秀芳也不用再强忍着听她不想听的话。
"原来沟通可以这么简单。"李秀芳感慨道,"我们为什么要绕这么大的弯子才学会呢?"
"可能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太在意对方的感受,不敢说实话。"王建国分析道,"现在年纪大了,反而更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对方。"
"是啊,60岁了才明白这个道理,有点晚,但总比一辈子不明白要好。"
现在的李秀芳,每当听到王建国说话时,第一反应不再是烦躁,而是好奇。她会想:他要跟我分享什么?他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他对什么事情有新的看法?
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她重新发现了丈夫身上的很多优点。王建国虽然话多,但他善于观察,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总是关心着她的感受。
"今天超市里那个收银员对老人特别没耐心,我看了都生气。"王建国向她抱怨。
以前李秀芳可能会想:又来了,又要开始说教了。但现在她会想:他关心老人的处境,说明他有同理心。
"是吗?那你怎么做的?"她饶有兴致地问。
"我没说什么,但我觉得应该给超市提意见。"王建国说道,"你觉得呢?"
"我觉得可以,但要用合适的方式。"李秀芳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样的对话让王建国感到被理解和支持,也让李秀芳感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
11
李秀芳开始向身边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发现。她告诉张阿姨,告诉女儿,告诉所有愿意听的人:如果你一听到伴侣说话就烦躁,很可能不是因为你们不合适,而是因为你形成了条件反射。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张阿姨有些怀疑。
"你试试就知道了。"李秀芳说道,"下次你老公说话的时候,你不要急着反应,先听听他到底说了什么,想想你的烦躁是针对他说的内容,还是针对他说话这个行为本身。"
一个月后,张阿姨来找李秀芳:"你说得对!我发现我很多时候确实是条件反射。我老公说'今天天气不错',我都能听出批评的意思,觉得他在暗示我应该出去运动。但实际上他可能就是单纯地评论天气而已。"
"是吧?"李秀芳笑了,"我们这个年纪的女人,在婚姻里积累了太多的防御机制,有时候需要主动去拆除这些防御。"
女儿小雨也对妈妈的变化感到惊喜:"妈,你和爸现在的状态比我们年轻人还要好呢。我都有点羡慕你们了。"
"这可是我们用35年的婚姻换来的智慧。"李秀芳得意地说,"不过现在学会还不算太晚,我们还有很多年可以好好相处呢。"
现在的李秀芳和王建国,虽然都已经60多岁了,但他们的关系却像重新恋爱一样甜蜜。王建国说话的时候,李秀芳会专心听;李秀芳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王建国也会认真考虑。
"你知道吗?"一天晚上,李秀芳躺在床上对王建国说,"我现在特别喜欢听你说话。"
"真的?以前你不是最烦我说话吗?"王建国有些不敢相信。
"以前是条件反射,现在是真心喜欢。"李秀芳转过身面对丈夫,"你的声音让我感到安心,你的想法让我觉得有趣,你的关心让我感到被爱。"
王建国伸手抚摸妻子的脸:"我们真的变老了,脸上都有皱纹了。"
"但我们的心重新年轻了。"李秀芳握住丈夫的手,"60岁才学会真正的相爱,你说我们算不算大器晚成?"
"算,当然算。"王建国笑着说,"而且我们还有时间继续学习,继续相爱。"
那天晚上,他们像年轻时一样聊到很晚,聊他们的过去,聊他们的现在,聊他们想象中的未来。李秀芳发现,当你用爱的眼光去听一个人说话时,连他的呼吸声都是悦耳的。
60岁的她终于明白:所谓的条件反射,不过是心灵给自己设置的牢笼。当你愿意走出这个牢笼时,你会发现爱其实一直都在那里,等着你重新发现它。
嘉正网配资-股票按月配资-配资代理平台-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