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初三年(239),年仅八岁的曹芳成为新魏帝,曹爽与司马懿共同为辅政大臣,但曹爽听取亲信丁谧、何晏、邓飏等人的建议架空司马懿,党羽遍布魏国朝堂,就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傅嘏前来拜见曹爽,言明曹爽及曹魏存在的隐患,而这番远见并不为曹爽所纳,最终曹爽被诛,傅嘏则上了司马氏的“贼船”,被誉为“一时正士”。
一、兰石慧心,识人之术
傅嘏字兰石,西汉义阳侯傅介子之后,作为北地傅氏中的一员,其弱冠之时便被司空陈群辟为掾属,此时的大魏占据着天下十分之八,国力远超季汉、孙吴,傅嘏的未来可以说是前途无量,本该为大魏奉献终生的他却在未来投入司马氏麾下,为司马篡魏提供助力。
傅嘏的伯父傅巽颇有识人之明,客居荆州时曾经评定不得刘表重用的庞统为“半英雄”,又预言裴潜会以“品行清风亮节”而名扬四方,出仕魏国后还推测出以才智闻名的魏讽将来会叛魏,这些都一一应验,曹丕视傅巽为自己的腹心之臣,“与其筹算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可授以远任”。
展开剩余77%傅嘏之父傅允官至黄门侍郎,也是皇帝近侍之臣,能接触到众多朝廷机要,在伯、父的教导下,傅嘏少年成名,并在曹芳登基初期任尚书郎,又迁任黄门侍郎,也正是这个期间,不惑之年的傅嘏及时发现了曹爽的外强中干,围绕在曹爽周围的都不是贤臣名士,“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
自认为傅嘏不是曹爽一派且被批评的何晏竟然将傅嘏罢免,而司马懿反杀曹爽后,不仅将傅嘏召回,还命他任河南尹,“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畿,兼古六乡六遂之士”,司马懿投来的既是橄榄枝,也是催命符,干得好了将来必然位列三公,但若是干不好很可能丧命。
二、直质正士,军政双全
上一任河南尹是曹爽集团的重要成员李胜,刚被司马懿所诛,他担任河南尹时常常因为迁就权贵而破坏法律,虽然得到了名声但也滋长了违法作乱之事,在李胜之前,“前尹司马芝,举其纲而太简,次尹刘静,综其目而太密”,傅嘏的做法便是取前任长官之长,为百姓做的好事都假装不是自己做的,虽无赫赫之名,但河南却安定了下来。
因治理河南有功,傅嘏迁尚书,曾想大力改定官制,“礼弘致远,不应时务,事与制违,名实未附,故历代而不至於治者”,可惜兹事体大加上曹魏内部并不安定,此事便搁置了。在傅嘏担任尚书期间,三国最年长君主孙权去世,朝堂皆认为此时是一举灭吴的最佳时机,仅有傅嘏在内的少部分智者表示反对。
傅嘏敏锐指出孙吴必然会加强防备,“君臣伪立,吉凶共患,又丧其元帅,上下忧危,设令列船津要,坚城据险”,劝谏司马师无需急于求成,“未若明法练士,错计於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馀烬”,但司马师想要的或许是挟灭国之威行篡位之事,并未听从,后果然大败。
当诸葛恪反以大胜之威兴兵攻魏时,傅嘏再次看出诸葛恪的目标在孙权无论如何都打不下的合肥新城,“恪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乘海溯淮,示动青、徐,恪自并兵来向淮南耳”,这次司马师采纳了傅嘏的建议,甚至加以完善命猛将文钦断诸葛恪退路,斩首万余人。
三、司马篡魏,高流逆臣
让傅嘏彻底倒向司马氏的是司马师行废立之事,司马师不仅拿下了魏帝曹芳和许多亲魏派大臣,还杀了曹魏宗室重臣夏侯玄,可以说是彻底戳断了曹魏的脊梁,眼见曹魏将倾而淮南又起叛乱,傅嘏建议司马师亲率大军讨伐,司马师从善如流带着傅嘏为自己出谋划策。
可就在一举平定了毌丘俭、文钦在淮南的叛乱后,司马师因为眼疾去世,魏帝曹髦想借此良机收回军权,于是命司马昭镇守许昌,让傅嘏率军回京师,可此举被傅嘏和钟会看破,可能傅嘏此时曾纠结过,对他来说无论继续报效司马昭还是转投曹髦都是不错的决定。
不过若是答应曹髦,钟会很可能建议司马昭直接杀了傅嘏然后和曹髦翻脸。司马昭掌控朝政后,钟会常以心腹自居,并傲慢自负,于是傅嘏劝说道:“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后来正如傅嘏所料,钟会灭蜀后有不臣之迹,死于乱兵之中。
而傅嘏亦不是长寿之人,在帮助司马师、司马昭稳固权势后就去世了,时年四十七岁,与傅嘏同朝为官的如王基、裴楷、傅玄等人都认可傅嘏的才能并与之相善,而后人大多因为傅嘏一心向司马氏,且与傅嘏相善的基本都是司马氏的党羽,于是将他贬低为逆臣。
发布于:北京市嘉正网配资-股票按月配资-配资代理平台-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