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的深山里,有一片让人无法靠近的地方。这里的鸟飞得很低,人们也不敢轻易进入。风大时,树枝掉下来可能致命。因为,这里埋着数百万颗地雷。这些地雷自战争年代埋下至今,安静地潜伏在地下,随时可能带走一条生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成千上万的人因误踩地雷而丧命或受伤。尤其在中越边境,199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大规模扫雷行动,历时8年。尽管如此,地下的地雷依然没有完全清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越边境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虽然硝烟散去,但在云南和广西的2000多公里边境线上,仍然留下了超过560个雷区,总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这些地雷是战争的遗产,双方在边境防守中布下了双向的地雷带,既怕敌人攻入,也怕自己被推出来。
这些地雷没有分别,它们埋在田地、森林和村道旁,几十年后,任何一个不经意的脚步,依然可能带来死亡。数据显示,在第一次扫雷行动前,已有数千人因触雷伤亡。有的村民在田里干活,踩雷炸掉了一条腿;有的孩子捡到一个金属物品,一家三口因此丧命。
展开剩余77%雷区不仅是杀人的陷阱,更是经济的沉重负担。边民为了探亲,不得不绕道几十公里;边境的贸易市场无法发展;胶林的收割停滞不前,部队巡逻也只能画地图绕着走。许多人无奈地说:“我们这里不是穷,是被地雷‘封’穷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决定进行扫雷行动。这个决定看似“不划算”,但必须全面清除,不留死角。为了清除地雷,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扫雷的过程既危险又艰辛,地雷数量高达上百万颗,如何清除这些地雷,既要保命,也要保证效率,是一个大难题。
第一次扫雷从1992年开始,首先从云南的富宁24号界碑开始,沿着边境线一直清理到江城的十层大山。三年的努力,清除了28万多颗地雷,12万多发爆炸物,并回收了2400箱炸药和弹药。但这仅仅是边境的一小部分,清理面积只有102.8平方公里。
1997年,扫雷行动在云南和广西同步推进。两次扫雷共清除了83万颗地雷和32万发爆炸物,恢复了13.8万亩耕地和经济林,打通了52条边境通道,拓宽了27公里的公路。扫雷行动的参与者超过了1000人,动用了上百台机械设备,使用了上万件扫雷器材。但仍有220平方公里的雷区被永久封锁。为何难以彻底清除?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混乱。
中越边境的地雷布置并不是某一方的单独行为,而是经过多轮战争和不同部队布置的。许多地雷被埋得非常深,或者被雨水冲走,甚至一些地雷埋在河床底部。而且雷场资料严重缺失,地雷类型多达29种,有的地雷埋得不规则,有的地雷锈蚀变形,触碰即爆炸。
扫雷的过程开始时完全依赖人工操作。士兵们用探雷针、铁铲,一步一步摸索。随着科技的发展,扫雷官兵开始使用链锤扫雷机、爆破筒和高压喷水器,甚至有时采用火烧法。在云南的天保口岸,采用火烧法成功清除了一块雷区,但这一方法带有极高的风险。
尽管扫雷过程危险重重,最终中国扫雷的伤亡数字却非常低:8年内,只有3名战士牺牲,20人受伤。这个成绩让国际社会惊叹不已。与其他国家相比,阿富汗和柬埔寨的扫雷死亡人数都远高于中国。
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以如此低的伤亡率完成扫雷任务?答案很简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依赖科技;四、依赖严格的制度。扫雷后,所有的土地都需要重新“手拉手”检查确认安全,然后才能交还给当地政府,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马虎。
这场长达8年的扫雷行动不仅清除了地雷,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整套新的扫雷理念和技术方法。这些经验现在已写入军队的条令中,成为国际扫雷的典范。此外,扫雷过程中还积累了许多技术创新,如火箭布雷、无人机侦查、雷场可视化等,成为未来战争中布雷作战的警示和借鉴。
然而,扫雷行动不仅仅是清理地雷,它也让人们意识到战争对未来的影响。曾有扫雷指挥员总结道:“过去我们布雷不规范,现在扫得头破血流,下一次战争布雷时,我们必须考虑到战后的清除工作。”
三名在扫雷过程中牺牲的战士,他们的名字刻在边境的纪念碑上。他们没有在战斗前线牺牲,而是在和平年代,为了让边境百姓能够安全地走路、耕种、生活,做出了最终的牺牲。有人在送别时默默说道:“他们扫掉的是地雷,也是战争的尾音。”
因此,这场扫雷行动被誉为“和平时期的战争”。它不仅清除了埋藏的地雷,也提醒我们,战争的后果是深远的,和平的代价同样巨大。
发布于:天津市嘉正网配资-股票按月配资-配资代理平台-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