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陵墓一直是盗墓者最为垂涎的目标,而其中最吸引盗墓贼目光的,无疑是乾陵。这座陵墓因为是武则天与李治合葬之地,更加引发无数探秘者的兴趣。
千百年来,乾陵屡遭刀剑砍伐与炸药轰炸的摧残,甚至在历史上有一次由四十万大军对其周边的梁山展开大规模开挖,可谓声势浩大。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没有任何人成功盗掘到陵墓的核心,甚至连墓道的入口都未曾被发现过。
关于乾陵,也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据说每当有人试图入侵,都会遇到各种怪异的现象,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使得乾陵笼罩上一层神秘且神话般的色彩。
乾陵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陵前那61尊无头石像的谜团。这些石像的头部去了哪里?武则天为何要在陵墓前安置这61尊石像?这些问题成为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孜孜以求想要解开的秘密。
作为唐代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皇陵,乾陵到底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后来这些秘密又是怎样被揭示的呢?故事得从乾陵的选址和修建说起。
展开剩余87%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特别派遣了星象学家袁天罡和太史令李淳风,他们专责阴阳和天文历法,肩负为乾陵选址的重要任务。两人分头展开搜寻,力求找到风水绝佳之地。
某夜,袁天罡观察星象,发现一处与北斗星位置相符的特殊山脉,感到此地极其难得,便迅速赶去实地勘察。到达后,他从怀中掏出一枚铜钱,慎重地埋入土地以作标记,随后匆匆回朝报命。
与此同时,李淳风也发现了另一处独特地形——一座从南向北望去酷似一位仰卧在大地上的妇人。他紧跟而上,经过一番细致的推算后,也用银针做了标记,随后下山向朝廷汇报。
令人惊讶的是,二人所选之地竟然完全一致。武则天闻讯后大感震惊,随即派遣官员前往现场仔细勘查。拨开地面土层时,发现李淳风埋的银针竟正巧插在袁天罡埋的铜钱中央,这一巧合令武则天喜出望外。
于是,她下令立刻动工修建乾陵,并对袁天罡和李淳风给予重赏。因当时国库富足,乾陵修建得宏伟壮观,建筑精美绝伦,总占地面积高达230万平方米。
乾陵完工后,先将唐高宗安葬于此,待武则天去世后,也与其夫合葬于此地。
世人普遍认为,既然武则天与李治合葬于此,墓中必然珍宝无数,因此乾陵成为历代军阀和盗墓者的重点目标。
从武则天入葬那刻起,挖掘行动便从未真正停歇过。
然而,奇异的是,每次盗掘者行动时,都会有各种怪异的事件发生,阻碍他们的行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末黄巢的大规模挖掘。黄巢率领超过四十万兵马,对陵墓周边的梁山进行了彻底的挖掘,将半座山丘几乎夷为平地,但仍未发现墓道入口。至今,梁山仍留有当时挖掘所造成的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五代时期,崇州节度使温韬亦曾三次组织军队对乾陵进行挖掘,但每次都遭遇罕见的暴风雨侵袭,使他心生畏惧,最终只能放弃继续挖掘,乾陵因此逃过一劫。
到了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也曾参与对乾陵的开挖。为了保护陵墓,他在此扎营,借口军事演习,用炸药炸毁了陵墓的数处地段,但依然未能发现墓道的踪迹。
千百年来,众多盗墓者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始终未能找到真正的入口,这一事实让人难以理解。
因此,有人推测乾陵或许根本没有明显的墓道入口。直到1958年,情况才有了转机。
当时,当地农民在开采石材时引爆了炸药,随后发现墓区地面出现裂缝,竟意外发现了疑似陵墓入口的洞口。
既然有入口,为什么之前会有如此多传言说找不到呢?
专家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唐代皇帝预见后世盗墓风险,故意设计了障眼法。他们将修墓时产生的碎石堆放在距离墓道口300多米的远处,误导盗墓者挖错方向。
这一设防措施,使得盗墓者极易迷失方向,难以找到正确的通道,当然这仍是一种推测。
随着墓道口的发现,陕西省在1960年2月迅速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两个月后正式开始对墓道进行考古挖掘。
挖掘过程中,专家们发现墓内构造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中记载的相符。石条之间用铁栓固定,洞孔之间由铁棍连接熔合,整体坚固如一体。
由于未发现被盗掘的痕迹,考古学家们断定,乾陵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未被破坏的唐代皇帝陵墓。
随后,乾陵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勘查显示,陵园呈正方形布局,内部包含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墓等建筑群。陪葬墓达17座,包括太子墓、王墓、公主墓及多名大臣墓。
1960年至1971年间,考古队共出土了超过4300件文物,极大丰富了对唐代文化的了解。
在乾陵的朱雀门外,分布着一组引人注目的群石像,这些石像背面都刻有文字,记载了石像代表人物所在地区、姓名及官职,被称为“六十一藩臣像”。
这些石像大小与真人无异,穿着各异服饰,形态生动有趣。
它们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部无头。
这61尊石像的头部究竟去了哪里?为何武则天要设立这些石像?这些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重大谜团。
然而,这个谜题竟在1971年被两位当地农民偶然解开。
当时,这两位农民在劳作时意外挖出一个极为坚硬的物体,经合力掘出后,竟是一尊石刻的头部。
他们虽不清楚石头来历,却知道可能是珍贵文物,便将其送往乾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联系考古专家,专家们闻讯赶到现场,在周边展开细致搜寻,果然发现更多类似的石刻头部。
这些石刻头部雕工精细,经过初步鉴定,大概率属于唐代文物。
专家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新出土的石刻头与乾陵前那61尊无头石像完美吻合。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些石像的头部会脱落,且从何时开始遗失呢?
史料记载,石像的首部脱落很可能发生在宋元明三代时期。明朝诗人李梦阳曾在诗中提及石像无首的现象,证实了这一点。
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石像的破损并非人为凿断,而是自然灾害所致。
考古学家查证,明朝嘉靖年间曾发生一次强烈地震,震级达8至11级,发生于午夜,造成八十多万人伤亡。
《陕西通志》载,地震导致小雁塔坍塌两层,五指山变为平地,而乾陵距离震中仅约100公里,处于强震区。
由此推断,这场地震极有可能是导致石像头部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明末诗人曾写下“赤马剥落离倒旁”,说明当时石像已呈断首倒塌状。
专家推测,61尊石像中有些是在地震中损坏,另一些则可能在明末清初战乱中遭到破坏。
至此,武则天陵前61尊无头石像的谜团,因两位农民的偶然发现而得以破解。
关于石像无头的原因终于清晰,那么武则天为何要在陵前摆放这些石像呢?
从石像背部刻字来看,均标明了各自国别、官职和姓名。
尚能辨认的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宋朝官员游师雄曾对这些文字作过详细记录。
这些石像多为唐朝统治下的各族官员或皇族成员,其中不少是唐朝边疆地区的将领或行政长官。
古代虽有殉葬传统,但武则天以石像象征61位参加其葬礼的藩王,彰显其权威与威望。
武则天在位期间,广泛重用人才,成功平定多次边疆叛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促进民族融合。
将这些石像置于陵前,也寓意对武则天无上的敬意和尊崇。
历史上对武则天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她善于识人,任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等名臣。
她首创科举殿试制度,执政期间政治稳定,军事策略得当,文化兴盛,百姓生活富足。
虽然有争议,但从乾陵的规模与出土文物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辉煌与武则天的历史地位。
发布于:天津市嘉正网配资-股票按月配资-配资代理平台-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