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一出,不可低估——攻击-11隐身战斗机已经宣布服役,而它的意义远不止多了一款新机型那么简单。严格来说,攻击-11更像是一款“飞翼式隐身无人战斗机”,而且据称是全球第一款正式列装的同类机型。这标志着中国无人作战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层级:有人机与隐身无人机的深度协同,从理论走向实战序列。
先说外形与设备上的差别:与先前阅兵或展示时的模型相比,进入现役的攻击-11在机头处装配了EOTS类光电瞄准/探测装置——这类多谱段复合探测系统是第五代隐身战机常用的感知与瞄准套件,能在可见光、红外甚至激光测距等通道同时工作,提升近距目标识别与制导能力。这一细节说明攻击-11并非走纯粹“杀手级隐形”路线,而是兼顾感知、自主识别与对外协同的综合作战平台。

更要紧的是作战概念的革新。攻击-11并非孤军单骑,而是以“有人-无人混合战斗单元”的方式被部署:一个编队通常由一架有人战机(可为歼-16、歼-20或歼-35)领衔,再配属2到3架攻击-11/21隐身无人机。这种编组不是简单并列,而是功能分工明确:有人机承担指挥与区域控制,尽量待在敌方防空体系火力范围之外充当“指挥中心”;隐身无人机则承担深入敌后、打击纵深高价值目标的高风险任务——包括防空雷达、指挥所、机场等战略性节点。
在数据链与信息共享的支持下,这类有人/无人编队可以完成从情报采集、战术决策、到武器发射与末端制导的一体化作战流程。高速低延迟的数据链把有人机的态势意识与无人机的隐身打击能力连接起来:有人机可以进行战场级指挥、下达任务并在必要时进行终端引导;隐身无人机则可以在被动或主动探测最小化风险的情况下接近并精确打击目标,回传画面、校正打击参数,完成所谓“信息—决策—执行—校正”的闭环。
从战术效果看,这种模式有三个明显优势:一是降低有人机直接进入敌防区的风险,把“硬碰硬”的高风险暴露留给相对廉价或可替换的无人机;二是提高纵深打击的连续性与突袭效率,无人机能在雷达盲区或敌防御薄弱环节发动突袭;三是放大指挥链条的灵活性——有人机可把复杂决策与态势判断作为核心任务,而把重复性、危险性任务下放给无人平台。

当然,这也意味着技术门槛和配套体系必须成熟:高可靠的数据链、抗干扰通信、无人机的自主识别与武器挂载能力、以及有人机与无人机在战场态势与规程上的一体化训练,缺一不可。攻击-11的服役并不是终点,而是检验这些配套能否在真实对抗中形成有效战力的起点。
一句话评价:这不是单纯的“多一款无人机”,而是中国在战术层面由“有人主导”向“有人-无人协同”转型的实质性跃迁。对外的意思也很明确:你(美国)要不要紧跟这一波作战范式的更新?在未来的空战设计与编组思想上,单靠有人机已经越来越吃力,混合编队与隐身无人机的结合,将成为下一阶段的角力焦点。
嘉正网配资-股票按月配资-配资代理平台-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