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老照片是否令你感到熟悉?画面中,一位小女孩扎着两条麻花辫,头戴红领巾,脸上洋溢着无邪的笑容,正兴奋地指向远方。她的身边,毛主席微微俯身,目光专注地跟随女孩的手指,流露出慈祥的神情。这个小女孩,正是当年盛情献花的张筠英。
在毕业之际,因学业表现出色,张筠英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而她的同学瞿弦和则选择了奔赴青海话剧团。在接下来的八年里,张筠英和瞿弦和的生活背景被青藏高原的风沙与北京四季的变迁所勾勒。每隔12天,张筠英就会将食物和衣物装进背包,托列车长带往青海,向远方的爱人传递思念。而瞿弦和则在演出的间隙,写下深情的诗句,每到张筠英的生日或他们的重要纪念日,纸笺便千里迢迢送达北京。
经过八年的异地生活,瞿弦和调回了北京,加入中国煤矿文工团,终于与张筠英一家四口团聚。此后,他频繁下矿演出,把《大堰河——我的母亲》《团泊洼的秋天》等作品深植于矿工的心中。而张筠英则在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同时执导《望乡》《叶塞尼亚》等译制片,两人也因此共同获选为“全国十大演播家”,他们的声音响彻大江南北。
时光流转,转眼已是58载。曾经的少年宫小男孩与献花的女孩,早已鬓发斑白。在他们的故事里,留下了戈壁滩上的信笺、煤田深处的掌声,和厨房边的拌嘴、深夜里的剧本研读。当声音与岁月相遇,爱情便如永恒不褪的绿宝石,在时间的洗礼中折射出温暖的光芒。
多彩文艺
END
发布于:福建省嘉正网配资-股票按月配资-配资代理平台-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