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会放弃“无核三原则”吗?
当地时间11月11日,在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当被问及“在明年即将修订的三份安全相关文件中,她是否会坚持‘无核三原则’”的问题时,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拒绝给出明确答复,只是强调“现在不是深入讨论的时候”。

图注:日媒报道原文
这番模棱两可的表态,打破了日本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核政策上的明确立场,让外界对这个曾遭受核爆的国家,是否要背弃和平承诺、为美军核武器进驻打开方便之门的猜测愈演愈烈。
所谓的“无核三原则”,是指“不拥有、不制造、不允许核武器进入日本”。1967年12月由时任首相佐藤荣作在国会答辩中正式提出,1971年经国会决议确立为国策,成为日本战后和平主义的标志性符号。1974年,佐藤荣作还因推动这一原则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让“无核”成为日本对外塑造和平形象的重要名片。
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日本在军事领域动作不断,但“无核三原则”始终是其不可逾越的政策红线,也是周边国家对日本军事发展保持克制的重要前提。如今高市早苗的回避态度,相当于在这条红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其传递的信号绝非偶然。

图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
事实上,高市早苗对“无核三原则”的松动早有迹象。在去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她就公开表示“需要讨论‘不允许核武器进入日本’的原则”,这在当时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从选举时的“试探性讨论”到如今的“拒绝表态”,可以清晰看出日本在核政策上的渐变轨迹:官方层面虽仍表面维持“不拥有、不制造核武器”的立场,但在最关键的“不允许核武器进入”这一条上,态度已经从坚决反对转向模糊放任。而只要这一条款被突破,美军的核武器就能名正言顺地出现在日本的军事基地,日本也就从“无核国家”彻底沦为“核共享国家”。
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是日本国内日益抬头的“核共享”讨论。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部分政界人士开始以“安全保障焦虑”为由,公开探讨引入北约式“核共享”安排。
所谓“核共享”,就是美国将核武器部署在盟国领土,由盟国军队参与相关训练和维护,战时根据双方协议共同使用。这一模式直接挑战了日本长期以来的核政策禁忌,而首次将其摆上台面的,正是前首相安倍晋三。

图注:2022年2月,安倍晋三公开发表“核共享”言论
2022年2月,安倍晋三公开发表“核共享”言论,主张日本应借鉴北约模式,与美国讨论在日本基地部署核武器并由日本战机搭载使用的机制,以强化安全防护。如今,高市早苗作为安倍政治路线的继承者,在“无核三原则”上的暧昧态度,显然是在延续这一政治议程,让“核共享”从禁忌讨论转向实际政策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核野心不止于“允许美军核武器进驻”,还在暗中试探发展本国核装备,为未来潜在的“拥核”能力铺路。
经过长期技术储备与能力铺垫,日本国内开始出现关于发展核潜艇的讨论。今年9月,日本防卫省发布的一份新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下一代动力潜艇“不能排除核动力选项”,呼吁“不受常规做法束缚”,以“长距离、长时间水下航行”为目标重点研发核动力潜艇。

图注:日本一直怀有发展核动力潜艇的野心
这一报告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发展核潜艇的讨论已经从民间学界正式进入官方政策层面,成为明确的军事发展方向。而一旦日本掌握成熟的船用核反应堆技术,那么下一步继续突破核武器禁界,也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爆的国家,日本曾深刻体会过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无核三原则”不仅是其和平形象的基石,更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铭记。
但如今,日本政界却在安全焦虑的幌子下,一步步突破核政策红线:从讨论“核共享”到为美军核武器进驻松口,从研发“亚核潜艇”到试探核动力技术,每一步都在背离和平承诺,向军事扩张的危险方向迈进。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日本的这些动作本质上是其“正常国家化”战略的延伸,试图通过绑定美国核力量、提升自身军事技术水平,摆脱战后体制束缚,成为具有区域军事主导权的“军事大国”。
然而,这种做法无疑会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在东亚地区本就复杂的安全格局中,日本的核政策松动将打破区域战略平衡,刺激周边国家加强军事部署,形成“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允许美军核武器进驻日本,将使日本成为潜在的核打击目标,一旦地区冲突升级,日本将再次面临核威胁,这与日本寻求“安全保障”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军事扩张和核威慑换不来真正的安全。日本若执意背弃“无核三原则”,为美军核武器进驻铺路,甚至暗中发展与军事相关的核技术,那么等待它的,终将是历史的审判和自身的反噬。
嘉正网配资-股票按月配资-配资代理平台-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