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两年拿下越南,二十年守不住,主将死在异乡,这场仗看似风光,实则是明朝走下坡路的起点。
明成祖朱棣那时候气势多盛?刚刚平定北边蒙古,又准备在南边刷存在感。
越南胡季犛篡位,明朝使团被害,这不正好?朱棣立刻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南征。
师出有名、民心所向,简直像一场被历史安排好的胜利。
1406年,明军分两路入越。那阵仗我敢说,放在当时东南亚,绝对是“世界级大军”。越南百姓早被胡氏折腾惨了,一看明军来了,还真有人拍手欢迎,指着胡朝骂娘。
展开剩余81%没两年,升龙城(今河内)就被攻陷,胡季犛父子被俘。
朱棣笑了:搞定!
但问题也从这时候开始。 他没有像当年元朝那样设立藩属,而是直接把越南改成明朝的一个省——“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听着气派吧?
可在越南人眼里,这可不是“主持公道”,而是“鸠占鹊巢”。
越南老街、河内那一带,地形真难打——山多、水多、雨多。
明朝要在那里搞直接统治,还得修官府、建粮仓、修驿道、设驿站,困难不言而喻。
更离谱的是,派去当官的那些人,有的视越南为“升官发财的外地特区”,贪得比胡季犛还狠。
百姓怨声载道,读书人被排挤,本地豪强被削权。结果,明朝刚站稳脚跟,反抗就爆发了。
从1408年起,越南几乎年年有起义。明军能打吗?当然能!可问题是——人家不跟你拼正面,天天打游击。
你今天平了这一省,明天那边又反了。明军疲于奔命,补给线拉得老长,一年光粮草运输费就够北方打三仗的。
地理上看,越南像一条狭长的S形走廊,中间山岭密布,北边靠近广西,南边还顶着占城。
明军主力扎在北部,越往南越被地形“掐脖子”,这仗打得像在拉橡皮筋——越拉越紧,最后弹回来崩了自己。
1427年,朱瞻基派出柳升,打算“最后一搏”。柳升年仅28岁,血气方刚,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朱瞻基这才反应过来:再打,国库真要烧光了。于是第二年,明朝撤军,承认黎利政权。
二十年战争,结果一场空。
明朝当初完全可以扶一个听话的陈氏后人,让越南名义独立,实际听话。
这才是“师出有名”的延续。可朱棣一口吞下,反倒把民心推向对立。
越南的士族、豪强、知识分子,是最容易被收买的一群人。给他们封点职、分点地,他们能帮你稳天下。结果朱棣非要用铁腕,让人家只能反。
说白了,这场仗的失败,不只是输给越南,而是输给了地理与人心。
朱棣征交趾,看似疆域扩张,实则超出了大明的管理半径。广西山岭、滇越密林,哪一样不耗钱耗人?更别提那时候运输线全靠人挑马驮。
战争烧的不是敌国的家,而是自己的国库。等到北方蒙古又起波澜,朝廷连钱都不够修城墙。
后来明宣宗收缩国策,从此几十年再没大规模南征。朱棣那股“天子英武”的气,也在越南的丛林里耗尽了。越南则趁机崛起,从此彻底独立。
你想让别人听你的,结果让别人更远离你。
我有时候在想,要是朱棣当年稳一点,明朝或许不会这么早转向防御。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各位领导,你怎么看?
发布于:河南省嘉正网配资-股票按月配资-配资代理平台-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